知者減半省者全無(“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是什麽意思?有什麽喻意嗎?)
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知者減半省者全無,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知者減半省者全無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是什麽意思?
- 2、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是什麽意思?
- 3、請教:“知者減半,省者全無。”這句話講解。謝謝!!!
- 4、“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是什麽意思?有什麽喻意嗎?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是什麽意思?
意思是知道這個道理的就會把心中過急的欲望減少一半,徹底省悟這個道理的心中就會全然沒有過急的欲望。
出自:中國明清時期兒童的啟蒙書籍《增廣賢文》。
原文:
水至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智,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白話譯文:
水如果太清澈了就不會有魚,人如果太急躁了就沒了智慧。知道這個道理的就會把心中過急的欲望減少一半,徹底省悟這個道理的心中就會全然沒有過急的欲望。
擴展資料:
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裏,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
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增廣賢文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是什麽意思?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意思是:水如果太清澈了就不會有魚,人如果太急躁了就沒了智慧。知道這個道理的就會把心中過急的欲望減少一半,徹底省悟這個道理的心中就會全然沒有過急的欲望。
“知(zh㬯 減半,省(x琮g)者全無。”意思是說,聰明的人,遇事會話到口邊留半句;如果是大徹大悟的人呢,那就遇事不會輕易(輕率)表態,當然就會一句話不說了(全無)。拋磚引玉,妥否,隻供商榷。
此句出自《增廣賢文》,另一種說法是“知者減半,愚者全無”,前一句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謀)”。
第一種說法: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水太清澈的話,裏邊就往往沒有魚;人過於苛察細節的話,就沒有跟隨的人了(沒有謀略了)。
了解這個道理(指上一句蘊含的道理)的人,就會減少一些(半是虛數)苛責,知道有時候不能太計較;徹悟這個道理的人,就不再對人苛求了,一切都圓潤通達。
第二種說法: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知者減半,愚者全無。水太清澈的話,裏邊就往往沒有魚;人過於苛察細節的話,就沒有跟隨的人了(沒有謀略了)。智慧的人減去一半的話,那麽愚笨的人就全都沒了。知,應為通假字,通智。
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有時總難免自以為是吧,認為自己的想法最準確,而別人的主張有問題。由此觀之,世人皆以為自己是“智者”,幾乎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愚笨,於是這世上仿佛就沒有“愚者”。
其實,如果人能謙虛謹慎一點,多一點自我批評,對別人少一些苛責,做事不過分吹毛求疵,多推己及人換位自考,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有些行止,不見得有多高明。
如果能從智者中去掉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的話(半是虛數),那麽(智者中)的愚者就全都沒了。這部分被減去的對象,其實是濫竽充數,是偽智者,就是自作聰明。
擴展資料: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
《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隻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清代民間創作的結晶。
《增廣賢文》從表麵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隻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
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
親情被金錢汙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友情隻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
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隻怕人情兩麵刀”。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麵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麵前。《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道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
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增廣賢文》還是諺語的選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增廣賢文
請教:“知者減半,省者全無。”這句話講解。謝謝!!!
1、“知者減半,省者全無。”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
2、“知者減半”中的“知”同“智”,是指有智慧的人、聰明的人。“減”是指減少,“半”是指一半的意思。知者減半的字麵意思就是聰明的人會減少一半。
3、“省者全無”中的“省”是反問、反省的意思,這裏引申為經過反省而大徹大悟之人,“全無”是指什麽都沒有。省者全無的字麵意思是大徹大悟之人什麽也沒有。
4、“知者減半,省者全無”的意思不僅僅局限於字麵,而是引申為與人交流的藝術,“知者減半,省者全無”的意思是:聰明的人在說話的時候會說一半,明白事理的人會一句話不說。這句話是諷刺那些口無遮攔的人,教導人們三思而動,遇事多考慮,不要盲目。
擴展資料:
一、增廣賢文的內容:
1、《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麵:談人及人際關係、談命運、談如何處世、表達對讀書的看法。
2、《增廣賢文》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3、《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製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
二、後世對增廣賢文的評價:
1、不少內容反映了封建倫理和道德觀念,甚至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宿命論的色彩;有的內容以個人為中心,反映了當時及時下人們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思想。
2、有的反映了在當時乃至當今社會製度下小市民階層得過且過、畏縮苟安的心理和避禍厭世的消極人生哲學;有的在當時社會不失為對社會現象的正確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鑒的意義;還有一些內容含義比較模糊,或者隻有片麵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確的理解,就會變成錯誤的東西。
3、我們要在閱讀時采取批判的態度,明察揚棄,批判繼承,吸取其有營養的成分,古為今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增廣賢文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是什麽意思?有什麽喻意嗎?
意思是:水如果太清澈了就不會有魚,人如果太急躁了就沒了智慧。
出自:《增廣賢文》:“水至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智,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釋義:水如果太清澈了就不會有魚,人如果太急躁了就沒了智慧。知道這個道理的就會把心中過急的欲望減少一半,徹底省悟這個道理的心中就會全然沒有過急的欲望。
擴展資料:
《增廣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製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
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麵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
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鬥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增廣賢文
以上就是知者減半省者全無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