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AI用好AI 新老產業插上“智慧雙翼”
堅持科技創新,加速AI技術應用;通過平台化發展,打通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最後一公裏”;讓國產操作係統成為信創產業與人工智能協同發展的核心紐帶;發揮技能優勢,以人工技能賦能人工智能……圍繞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應用,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長虹控股集團董事長柳江:
堅持科技創新 加速AI技術應用
◎記者 李少鵬
“長虹正在全麵推進‘AI+’行動,以AI技術全麵賦能產品、製造和運營,提升整體運營效率。”近日,全國人大代表、長虹控股集團董事長柳江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柳江重點關注AI技術發展應用等話題。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技術已在眾多領域得到應用,但整體上還未達到全麵深度融合和普及的程度,仍有很大的提升和拓展空間。“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係、領先的智能技術支撐及龐大的應用市場,這為相關企業提供了戰略發展機遇。”柳江稱。
加快推動可信數據空間應用落地
“加快可信數據空間建設與應用落地,對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是推動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的一大力量。”柳江說,可信數據空間是一種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它可以運用技術手段構建多方主體間數據的邏輯連接,為數據共享使用提供可信賴的開發利用環境,並形成麵向數據應用場景價值挖掘的市場化協作生態,從而促進數據要素發揮價值。
柳江介紹,在國家數據局的大力推動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正在迅速展開,可信數據空間是規模化數據流通利用的“中國方案”,不但可以促進安全與發展平衡,而且對AI技術應用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據統計,2023年中國數據空間市場規模為40.2億元,同比增長24.4%,整體產業具備一定市場基礎,且規模有望持續擴大。
早在2021年,長虹就開始研究可信數據空間相關技術,參與技術標準化工作。柳江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數據流通利用以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的開發利用為主,依賴企業數據、個人數據的規模化利用尚未形成,對AI技術應用的支撐效果尚不明顯。
在柳江看來,除了大規模數據流通利用場景仍在探索外,可信數據空間建設還存在技術路線和標準不統一、數據要素市場機製不健全、法律法規滯後、跨領域協同難度大、人才短缺等問題。
對此,柳江認為,從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角度出發,應構建企業、行業、城市、個人和跨境等類型可信數據空間,為數實融合創新提供數據基礎設施,加快可信數據空間應用落地。
以AI開辟“智造”新賽道
作為四川省數字經濟工業企業的代表,長虹始終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投身四川工業興省、製造強省建設。
“長虹身處電子信息科技領域,麵臨技術更新速度快、產品研發周期短、產品同質化程度高等挑戰。”柳江告訴記者,無論是研發還是製造,長虹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並舉,通過創新驅動促進企業在智慧家居、數字經濟、新能源、醫療健康、特種裝備等產業轉型發展。
通過科技創新機製體製的完善,長虹在工業互聯網、AI應用、智能製造、核醫療等領域推出了多項科技創新成果,並實現成果轉化。
其中,“AI+行動”成為長虹創新機製的關鍵詞。據柳江介紹,公司通過自研的“5G+AI”工業視覺檢測係統,長虹將精密器件檢測精準率提升至99.98%,生產的高速背板連接器產品服務、5G通信、超級計算機領域。
柳江表示,長虹將積極推進“AI+”行動,加速AI技術應用落地。在AI+製造方麵,長虹正持續加快AI賦能全球66個智能製造工廠的提檔升級,推動長虹製造的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
“作為中國製造業中的一員,長虹將搶抓機遇,努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中拚搏實幹、奮勇前行,為推動中國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作出更多貢獻。”柳江說。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
借力平台化
打通AI落地“最後一公裏”
◎記者 黎靈希
DeepSeek大模型的崛起,讓全球看到了中國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潛力和機遇。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認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重塑千行百業,背後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與產業發展機遇。今年全國兩會,他主要關注加快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等話題。
推動民生服務智能化升級
當前,各行各業都在積極進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姚勁波發現,以小微商戶為主體的生活服務行業,在智能化轉型過程中麵臨前期投入高、見效周期長等問題,因此數字化率相對較低。
如何打通人工智能技術在行業落地的“最後一公裏”?姚勁波給出的答案是——平台化發展。他認為,通過平台聚合,行業積澱的數據要素和場景資源能夠充分地與智能算法、算力融合,從而充分釋放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成效應。
以58同城為例,公司近年來持續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應用。在智能匹配與流程優化層麵,58同城通過自研的“58智慧家政管理係統”實現了智能派單和勞動者動態管理,使企業運營效率提升57%,勞動者接單數提高45%。此外,58同城還打造了一係列AI工具,涵蓋智能客服等業務場景,為平台上的商戶提質增效提供了新路徑。
在姚勁波看來,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從“通用”向“行業專用”轉化,還需要政策精準“滴灌”。他建議,綜合運用貼息貸款、補貼等方式,降低傳統行業應用智能工具的門檻,重點扶持民生服務行業,將智能化轉型納入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範疇,為行業提供可持續資金支持。
此外,姚勁波建議,加大對生活服務行業頭部平台企業上市融資的支持力度,強化平台賦能中小微企業的作用,發揮“頭雁效應”帶動行業整體升級。
對民營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釋放了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信號。
作為在生活服務行業耕耘20多年的民營企業家,姚勁波對民營經濟發展充滿信心。“近幾年,生活服務行業湧現了不少新的消費增長點,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崗位需求。僅58同城新孵化的細分服務行業就有271個。”姚勁波表示,這反映出民營經濟的舞台始終寬廣,創新創業的潛力始終巨大。
姚勁波表示,當前,跨領域、行業、賽道的交叉融合正在孕育新市場。比如,在銀發經濟領域,家政服務、智慧養老、醫療保健乃至文旅教育等行業開始融合,不僅能給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方式,也給行業帶來了全新的想象空間。
“另外,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企業探索‘出海’,尋求新的市場空間,而且已經出現了很多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品牌。”姚勁波表示,人工智能技術變革帶來了很多機遇,還會有一大批民企將脫穎而出。
全國人大代表、董事長楊濤:
以國產操作係統為紐帶
讓信創產業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
◎記者 溫婷
“促進信創產業人工智能的發展,是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一個關鍵領域。”近日,全國人大代表、麒麟信安董事長楊濤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操作係統是信創產業的核心基座,融合國產CPU、GPU、NPU等硬件算力,以及以開源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能生態,是技術演進的必然趨勢。”楊濤說,國產操作係統可成為信創產業與人工智能協同發展的核心紐帶,形成一個完整生態,實現從技術突破到生態繁榮的跨越式發展。
信創產業與人工智能結合大有可為
“信創產業對AI行業大模型的需求十分強烈,但是技術方麵的挑戰也很明顯。”楊濤坦言。
楊濤博士畢業於操作係統專業,也是多個重大科技項目的負責人,他對技術演進之於信創產業的影響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敏感性。在他看來,信創產業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將為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製高點提供堅實支撐,同時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早在2024年初,楊濤就帶領麒麟信安開始了智能運維項目的研究工作。“DeepSeek一出現,我們就把它迅速應用到了智能運維項目中,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期,公司推出麒麟信安全國產化智算一體機,采用國產鯤鵬920架構服務器+華為昇騰AI卡,搭載自主研發的麒麟信安安全操作係統,內置DeepSeek大模型,支持對接麒麟信安安全存儲係統和無縫集成麒麟信安雲,致力於打造麵向關鍵領域的全國產化、軟硬件一體化的智算信創解決方案。“目前,智算一體機產品得到了較多客戶的關注,產品正在試用和迭代開發過程中。”楊濤說。
基於自身的產業實踐和深入調研,楊濤建議,以國產操作係統為核心促進信創產業人工智能發展:一方麵,走開源發展之路,聚焦國產操作係統根社區,與人工智能軟硬件企業共建開放生態;另一方麵,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操作係統開源根社區和人工智能大模型開源生態的深度融合發展。
推動“AI+操作係統”做大做強
楊濤建議:相關部門繼續支持操作係統開源根社區的發展和壯大,通過開源操作係統國內根社區,統一技術標準與創新方向,推動技術收斂與根社區共建,匯聚操作係統和人工智能軟硬廠商技術力量,持續迭代優化人工智能生態環境,形成麵向多場景的技術底座;構建覆蓋“雲—邊—端”的全場景開源操作係統架構,支持多樣算力(如國產GPU、NPU等),為人工智能算法訓練與推理提供高效、穩定的底層支持。
在應用層麵,楊濤建議,引導推動行業場景的垂直化創新:鼓勵行業頭部企業開展“AI+操作係統”試點示範,例如在智能製造中的工業控製係統的AI升級、智慧城市中的AI智能調度、醫療健康中的影像AI分析等領域,形成可複製的標杆案例;支持基於開源大模型的行業應用開發,如政務、醫療等領域的智能助手,通過操作係統生態降低信創商業化部署成本。
“目前,全球AI發展競爭愈發激烈,人才成為競爭核心,特別是隨著國產開源大模型的技術突破性發展,產業需求激增,人才缺口日益凸顯,急需大量高素質AI人才推動產業發展。”楊濤表示,在行業共建開放生態、鼓勵人才培養體係建設等方麵,麒麟信安已在企業內部進行了布局準備。
麵對未來可能麵臨的人才挑戰,楊濤建議:完善人才培養體係,構建多層次AI人才培養機製,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推動高校與企業合作,共建實驗室和實習基地,提升人才實踐能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提供開放學習資源,鼓勵學術交流,支持人才參與國際競爭。
全國人大代表、
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東:
發揮技能優勢
以人工技能賦能人工智能
◎記者 楊翔菲
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色彩斑斕的岸橋與場橋高高聳立,人工智能運輸緊張有序地在港區穿梭。這裏是全國人大代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東奮鬥了26年的“戰場”。從一位港口拖車司機,到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勞動模範、“大國工匠”,一路走來,成衛東有一個深切感受——“技術改變人生,勞動創造幸福”。“應發揮技能優勢,以人工技能賦能人工智能。”成衛東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
深入一線調查研究
成衛東是天津港的“拖車王”。他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自己上班的第一天,隊裏的老師傅對他說,“不管幹什麽,要幹就把它幹到最好”。這句話深深地激勵著成衛東,“學最好的技術、當最好的司機、做最好的員工”,成了他的座右銘。
26年來,他從一名技校畢業的學生,一步步成長為“大國工匠”。他的200多項技術創新和改造,提高了港口的作業效率和經濟效益。
在履職過程中,成衛東始終牢記職責與使命,堅持一線調查研究,以始終如一的“匠心”精心打磨每一份建議。多年來,他經常在生產一線與工人促膝長談、傾聽心聲,並走進科研院所、大中小學、口岸部門等單位,梳理問題脈絡,探尋解決急難愁盼難題的辦法。
“過去一年,我在全國進行了50多場宣講。”成衛東說,“我深入全國一線產業工人,了解實際情況並征集意見和建議,這些工作幫助我不斷提高站位,從全局視角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建議。”
發揮自身技能優勢
去年,成衛東參與研發了天津港港口行業大模型PortGPT。“剛接觸這項工作時,從專有名詞到邏輯概念,我都覺得有些吃力。”成衛東說,他作為天津港AI訓練師的組長報考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授權開設的“人工智能訓練師”培訓班,從零開始打基礎。經過幾個月學習鑽研,他不僅熟練掌握了人工智能訓練師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還對傳統產業工人與前沿科技的對接融合有了全新的深刻認識。
“我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技能優勢,以人工技能賦能人工智能,開展針對性的場景化算法研發和高效的訓練迭代開發。”成衛東介紹,通過充分發揮經驗優勢,團隊快速推動了模型優化,滿足了多場景需求,提高了模型的準確率和通用性。
成衛東告訴記者,PortGPT已在去年成功上線運行。“我們的大模型在港口安全生產監控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他自豪地說,PortGPT不僅有助於安全生產,更將在安全管理、物流運營、機械調度等方麵發揮算力優勢,進一步促進天津港高質量發展。
緊密結合前沿技術
不久前,天津港集團實現6台智能網聯汽車成功在港區公開道路示範應用,並通過專業級平行駕駛座艙係統實現了1控6的遠程控製能力。
港口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港口產業工人要發揮什麽樣的作用?如何適應新技術、新設備?隊伍改革如何推進?成衛東一直在思考。他認為,科技進步帶來的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為港口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今年,DeepSeek橫空出世,我們第一時間進行了大模型本地化部署。這充分說明港口產業工人向創新型轉型是大勢所趨,也迫在眉睫,我們要在完善提升自身崗位技能的基礎上,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讓自身工作永葆創新活力。”
港口技術發展與產業變革在深入推進,智慧化綠色化轉型是港口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會不斷地進行拓展,將前沿技術和港口元素緊密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助力天津港智慧綠色港口建設。”成衛東說。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