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佑(445~518)齊梁時代高僧,律學大師,佛教史學家。俗姓俞,祖籍彭城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世居建業(今江蘇南京)。幼年時代,他隨同父母到建初寺進香,對寺中的陳設和環境,頗感興趣,即不願回家。父母憐其誌,許其留在寺中,皈依僧範道人。年十四,家人暗中為他擇女訂婚,他得知後,即逃往定林寺,從法達法師出家。年二十,受具足戒,從當時律學名匠法穎研究戒學。梁《高僧傳》說他“竭思鑽求,無懈昏曉,遂大精律部,有勵先哲”。他的授業師法穎圓寂後,他亦成為律學名家,常應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之請講律,聽眾踴躍,多至七八百人。齊永明中(483~493),他被朝廷派往三吳試簡(考試)僧眾,宣講《十誦律》,收受供養豐厚,但他將這些財物,用之於修繕定林、建初諸寺,或舉行“無遮大會”廣行布施,或建立經藏、搜校卷軸。他名聲遠揚,受到朝野敬重。朝中凡有關僧事,均請他參與審決。晚年,他患腳疾,行走不便,梁武帝蕭衍特許他乘輿進入內殿,為宮內諸人說法或授戒。梁天監十七年(518)於建初寺圓寂,終年七十四歲,葬於鍾山定林寺舊墓.僧佑是南朝的高僧,曆齊、梁兩代,名重當時,受到皇室的敬重,他的緇素門徒有智藏、慧廓、寶唱、明徹、臨川王蕭宏、南平王蕭偉、劉勰等一萬一千餘人,其中劉勰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他一生做了兩件大事,即弘傳《十誦律》和編寫佛教文史傳記資料。僧佑著述僅存的三部書中,在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用途最廣的是《出三藏記集》和《弘明集》二書。前者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古老的綜合性的經錄和文獻匯集,後者則是一部佛教曆史文獻匯編,曆史價值極高。
僧佑還是一位造像工藝設計師。梁《高僧傳》說:“佑為性巧思,能目準心計,及匠人依標,尺寸無爽”。光宅寺的大銅佛、攝山的大佛像和剡縣的石佛(即新昌石城彌勒大佛)等,都由他設計和監造。
僧佑為新昌大佛寺石彌勒像建造者,也是傳說中三聖勝跡中的第三聖。是他繼承完成前二聖(僧護、僧淑)未竟之業。在佛教史籍中,關於僧佑主持建造剡縣石佛的經過有一段神話般的描寫:剡縣石佛的雕造,自北齊建武中至梁天監六年,“資力莫由,未獲成遂”。後來始豐(今天台)令陸鹹任滿回家鄉,途徑新昌,夜宿剡溪,遭遇-,陸鹹因驚恐未敢入睡,後在似睡非睡中,忽然夢見三道人來告,說你自己識信堅正,自然安穩,但建安王腿疾未愈,如果能將剡縣僧護所造石像全部完工,其腿疾必愈。所言非虛,請你轉告建安王。陸鹹還都後一年,忘了此夢,後出門遇見一道人,問他去年剡溪所囑建安王事還記得嗎?陸鹹答曰不記得了,道人說,你再想想吧!說完就不見了,他想去追趕,這才想起這個道人在夢中見過,他不敢耽誤,立即報告建安王蕭偉,建安王即命僧佑律師專任剡縣大佛建造事宜。僧佑一到這裏,見剡縣石佛體格雄壯,但失在浮淺,乃“鏟入五丈,更施頂髻……坐軀高五丈,立形十丈,龕前架三層台,又造門閣殿堂,並立眾基業,以充供養,”從天監十二年(513)始至十五年春完成,曆時三年,也就是說,剡縣石佛是在僧佑接手三年後完成。
以目測心計,遙控指揮而建造的石城彌勒像,在當時就以其鴻姿巨相,藝術造詣高超被譽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成為佛像藝術中的寶貴遺產,如今,它更成為僧佑佛像藝術的經典之作,也是這位高僧唯一留存於世的佛像藝術品中的碩果,彌足珍貴。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新京報:警惕美國把歐盟綁上對華“貿易戰”戰車|貿易戰|歐盟|美國_新浪新聞 [阅读]
商務部長:將下調汽車和部分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鍾山|日用|進口關稅_新浪新聞 [阅读]
港媒:廣東長輩驚訝發現要與小輩說普通話了|普通話|粵語|長輩_新浪新聞 [阅读]
北大一副院長:房價年漲10%以上的現象將難以為繼|房地產|房地產市場|北大光華_新浪新聞 [阅读]
國辦印發《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旅遊|辦公廳|旅遊業_新浪新聞 [阅读]
交通部黨組書記:共享單車押金監管辦法正在製定中|楊傳堂|交通部|共享單車_新浪新聞 [阅读]
廣東通報環保督察問題:違規批準開發國家級保護區|處分|自然保護區|記過_新浪新聞 [阅读]
全國人大法工委就“憲法修正案”答記者問(全文)|人大法工委|憲法|全國人大_新浪新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