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正月初一的習俗,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正月初一的習俗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農曆正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春節”,一年伊始,除舊歲,迎新春,慶賀春節,是我國數千年來的習俗。南宋ⷥ꧉磀夢粱錄》雲:“正月朔日(初一)謂之元旦,俗稱新年”。古人認為它是“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飲屠蘇酒。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目,總把新桃換舊符”。一幅充滿著勃勃生機的民俗風情畫展現在我們眼前。其中“屠蘇”即屠蘇酒,可見,屠蘇風俗已入宰相家。
據葛洪《肘後方》載:屠蘇酒由大黃、川椒、白術、桂心、桔梗、烏頭、菝葜(一方有防風)組成,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懸沉井中,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歲旦飲之,可以口避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取滓懸於中門,以避瘟氣。三日外,棄於井, 井水亦免疫。
梁ⷥ 《荊夢歲時記》也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楊”。
又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九ⷥ𗥯載:“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歲旦屠 蘇酒方:大黃十五株,白術十八株,桔梗、蜀椒各十五株,桂心十八株,烏頭六珠,菝葜十二株,(一方有防風一兩),此七味咬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中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裏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 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辟溫氣也。”
《紅樓夢》五十三回:男東女西歸坐,獻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畢……
正月初一飲屠蘇酒,也有“祖訓”:先少後老。即少年得歲,老年失歲,未來屬年輕一代,上一輩自覺退讓。顧況詩雲:不覺老將春共至,手把屠蘇讓少年。
拜年。古時正月初一,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
現代,一般為家裏的長輩帶領年輕一代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向對方以吉祥語祝賀新年,後一輩並須叩頭致禮。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壓歲錢盛款。如今,很多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大家一起聚集相互祝賀,謂之“團拜”。一般可分為:走親戚;禮節性的拜訪;感謝性的拜訪;串門式的 拜訪四類。
拜年習俗內容和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變化不斷,如電話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
燃爆竹。正月初一清早,開門大吉,先放爆竹,謂之"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全村、全街瑞氣,喜氣洋洋。此外,也有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禧”;放五枚叫“五福臨門”;放六枚叫“六六大順”…
貼畫雞。古代正月初一這天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據傳,此風俗源於晉朝人著的《玄中記》:度朔山上有隻天雞,說是當太陽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 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因此春節所剪的雞,實際上是象征著天雞。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如果這一天掃地,會掃走財運,將“掃帚星”召來,會遇黴運,因此不能掃地。垃圾、汙水也不能倒在門外,這樣可能會破財,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著這樣的習慣。一般是除夕掃除幹淨,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準備一個大桶,用來盛放廢水,當天不外潑。
占歲。古代民間根據正月初一往後的這幾天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據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 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穀。假如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
後世人們沿襲這一習慣: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也由占歲發展成一係列的祭祀、慶祝活動,如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 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吃餃子。除夕、正月初一吃餃子一般為北方習俗,不過,如今很多南方也開始吃餃子。在除夕時吃餃子,謂“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謂“為了一年交好運”。
唐宋時期,人們已將餃子視為美食。明朝張自烈《正字通》載,唐代稱餃子為“牢丸”,又稱“粉角”;宋代稱為“角子”,據《東京夢華錄》載:汴京有賣“水晶角兒”和“煎角子”。
北齊時期,餃子也被稱為“餛飩”。顏之推雲:“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裏的餛飩,實際上即為餃子。
餃子專用名稱出現於明朝,據《萬曆野獲編》載,諺語雲:“細皮薄脆對多肉餛飩,椿樹餃兒對桃花燒麥。”句中的“椿樹餃兒”是北京的名食,也明確區別了餛飩、餃子、燒麥。又據劉若愚的《酌中誌》載,餃子在明宮中稱為“扁食”。正月初一“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
可見,正月初一吃餃子或許起於明朝,且還在餃子中包銀錢的遊戲。
清朝《燕京歲時記》載,正月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作角(餃)而食之,謂之煮餑餑。 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又《調鼎集》中,明確區分了餃子與餛飩,它們不再混為一談。
早餐吃湯圓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大年初一早上吃湯圓的習俗早餐吃素,吃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
早起放開門炮大年初一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俗稱“開門炮仗”,寓意著開門大吉。
正月初一不殺雞我國古代對星辰有著自然崇拜之情,人們會根據進入正月前幾天的天氣晴朗情況。
正月初一的節日和風俗是:
一、正月初一的節日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因此,這一天是春節慶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二、正月初一的風俗
1、開門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傳統上是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據說放“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當年做什麽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農民會五穀豐登。
目前,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仍然流行放炮仗。不過,由於很多地方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基於環保等因素的考慮,在一定區域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人們過年也越來越環保,年俗本身也在不斷變化。
2、拜大年
拜年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通常,正月初一的拜年是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之語向對方祝頌新年。
3、掃帚的“生日”
傳說中,大年初一是掃帚的生日,這一天不能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
以上就是正月初一的習俗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